咸陽市秦都區:創新實施“四融”機制 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成勢見效
來源:環球網
近年來,咸陽市秦都區立足城市型區縣特點,創新實施制度融合、供需融通、資源融聚、服務融心“四融”工作機制,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務角色邊緣化、運行機制懸浮化等突出問題,有效促進了基層治理,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水平。
實施機制融合,拓展文化服務“新路徑”。出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修訂完善《秦都區公共文化服務基本目錄》,進一步規范街辦文化站、社區基層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服務時限、服務標準,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在秦都區召開,《創建文化示范社區(村)實施方案》被全省轉發推廣,古渡街道、渭濱街道成功創建省級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示范街道。同時,建立健全考核評估機制,研究制定《秦都區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考核細則(試行)》,明確8類18項具體考核指標,以考核“指揮棒”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落地見效。
實施資源融聚,充盈文化人才“蓄水池”。通過多種方式充實區級圖書館、文化館服務人員,發展壯大文化志愿者和社團組織,大力實施群團扶持項目,引導鼓勵街辦文化站培育專業社團,先后培育文化類社會組織、藝術培訓機構260多家,組建社區文化服務隊247支,為全區群眾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實施公共文化人才“十百千”工程,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共享文化人才信息庫,建立文藝領軍人才、文化藝術人才、中小學藝術類教師等共計600余人的藝術人才信息庫,招募文化志愿者6000余人。堅持實施規范行業管理與藝培機構公益服務相結合,及時出臺《文化藝術和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星級評估工作方案(試行)》,緊緊圍繞6個方面23項標準要求,對全區藝培機構實施評估,授予“秦都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點”6家,有效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熱情。
實施供需融通,架起文化陣地“連心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依托,通過30個興趣鏈黨建聯盟,建成社區文明實踐示范點40個,先后吸納“興趣鏈”成員6000余名,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秦都區興趣鏈黨建聯盟激活社區文化供給新動能》經驗做法被列入全省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積極建立“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全面落實“群眾點單、政府買單”服務機制,充分調動各類文化資源。以創建文化示范社區(村)為抓手,協調搭建街辦社區與藝術類高校合作平臺,先后選聘4名教授擔任藝術社長,積極開展結對幫扶,為基層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獻智獻策。依托“秦都區萬達廣場公共文化服務商圈”等新型文化空間,創新開展“商業體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融合建設,打造了一批“流動型”“沉浸式”“開放式”“全景式”新型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實施服務融心,塑造文化品牌“新地標”。積極開展端午游園會、中秋音樂詩會等系列文化活動100余場。研究建立閱讀推廣人資格認定機制,先后建成文化圖書館分館10個、社區(村)文化圖書服務點75個,年服務閱讀人群達5.27萬人(次),秦都區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秦都區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三級文化館,形成具有秦都特色的文化名片。同時,依托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場所,開展公益性文化藝術講座、展演以及音樂、舞蹈等藝術培訓普及活動,先后舉辦“樂享秦都藝起來”公開課800余課時,參加學習2.7萬人,打造建成“全區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基地”2個,培養輸送文化服務人才70余。散文《玉潔蘭馨母女花》、舞蹈作品《渭水伊人》、秦腔歷史劇《劉古愚》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先后榮獲國家級省級多項大獎。(王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