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制黨建“同心圓” 打造治理“共同體”——安徽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綜述
3月3日,省測繪局黨員志愿服務隊來到合肥市蜀山區三里庵街道竹蔭里社區,為居民講解并發放測繪部門制作的安徽紅色地圖。記者 程兆 攝
城市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建,對于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街區減負增能、打造居民家門口的服務陣地……近年來,我省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著力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做實系統、做活治理,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嚴密組織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著力提升街道社區治理能力,有力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城市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顯著增強。
減與增——
深化體制改革,明責減負、賦權增能,推動聚焦主責主業
牌子多、考核多、檢查多,權小事多壓力大,一度讓社區工作人員不堪重負。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牌子越掛越多,承接的行政事務也越壓越多。”幾年前,記者在一線采訪時,很多社區負責人都很無奈地表示,社區大量時間用于種種行政事務,服務居民有時難以做到及時到位。
明責減負、賦權增能。近年來,我省扎實推進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厘清邊界,轉變職能,強力推進為街道社區賦權減負,推動街道社區更加聚焦主責主業。
“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就是街道黨工委的主責主業。”省委組織部城市組織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各地普遍健全與街道職責相適應的考評體系,取消上級職能部門對街道的直接考核,取消招商引資、協稅護稅等工作考核。
內設機構設置的不斷優化,讓街道職能變向上對口為向下對應。目前,全省264個街道普遍按照簡約高效原則,推行“大部門制”改革,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統籌設置基層黨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等綜合性機構,街道機構較改革前普遍減少約50%。
蕪湖市制定完善街道事項準入實施辦法,明確權責清單、公共服務清單,讓街道履職盡責有章可循。
與街道減負同步,社區減負增效也持續開展。各地著力減輕社區工作負擔,強化社區人財物保障,激發社區黨組織內在活力。
據介紹,全省16個市均制定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建立準入制度,對社區牌子多、臺賬多、檢查考核評比多等開展專項整治,檢查考核評比大幅減少。
負擔做減法,支持做加法。各地堅持把政策向基層傾斜、權力向基層下放、編制向基層下沉,推動權責利對等,普遍賦予街道對派駐機構的用人建議權、公共事務綜合管理權等5項權力。社區黨組織普遍擁有對轄區單位評先評優、榮譽申報的評價權等3項權力。銅陵市全面推行評先評優及考察干部進社區制度,評優表彰、干部提拔任用必須在社區公示。
同時,我省積極探索建設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各縣(市、區)全部推行社區工作者員額管理,共核定總人數5.7萬名,完成配備4.1萬名,普遍參照當地事業單位管理崗相關職級落實報酬,社區工作者平均薪酬較2019年翻了一番。
合肥市明確連續任職滿兩屆、考核優秀、群眾公認、獲市級以上綜合表彰的社區黨組織書記可按規定聘用為事業單位人員,享受7級職員工資。
散與聚——
發揮“黏合劑”作用,黨建引領“一條心”,下好治理“一盤棋”
針對以前駐區單位往來不多,社會資源分散、基層治理合力不足的問題,蚌埠市龍子湖區解放街道建新社區聯合13家駐區單位成立社區“大黨委”,創新推行黨建工作聯做、社會資源聯享、服務難題聯解等“六聯動”做法,做實共建共治,提升社區治理成效。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百米”。各地健全完善市、區、街道、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體系,自上而下定思路、作決策、抓推進,自下而上報情況、講問題、提建議,形成以上帶下、以下促上的工作閉環,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縱向“動力主軸”。
著眼發揮黨組織“黏合劑”作用,各地探索黨組織領導下的協同聯動治理架構,建立區域化黨建共同體、黨建聯盟、兼職委員等制度,把轄區分散的社會力量有機聚合起來,把區域內不同層級、不同領域的黨組織有機聯結起來,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治理共做、問題共解、困難共幫,著力形成“一盤棋”工作局面。
市委“領”、區委“統”、街道“聯”、社區“攏”。淮北市打造城市基層黨建四級聯動體系,構建4大體系,細化31項具體任務,明確主體責任,推動上下聯動。
適應基層治理新需要,近年來我省全面推行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全省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99.3%,較2021年換屆前提高了43.4%,較好保證了黨的領導貫穿基層群眾自治。
各地全面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和行業系統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全省1.3萬個機關企事業單位與街道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實現全覆蓋。37萬名在職黨員走進社區開展承諾踐諾、志愿服務。4800多個社會組織面向社區提供服務、參與治理。
滁州市實施“紅色匯治”工程,41名市級領導干部直接聯系56個社區,四級書記建立城市黨建聯系點710個,組織千支黨員志愿服務隊“進網格、聽民聲、辦實事”,2.3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開展志愿服務6300余場,認領困難群眾“微心愿”9200多個。
隨著新興領域的不斷發展,各地街道社區黨組織發揮屬地管理功能和兜底作用,以黨建工作為紐帶,加強對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聯系服務管理,不斷延伸黨組織“工作手臂”。
亳州市打造“紅通通”快遞行業黨委、“e心向黨”互聯網行業黨委,推動行業系統融入駐地中心任務和黨建工作。池州市創新推出“黨建 市場”工作模式,打造毓秀門農貿市場“紅色菜籃”黨建品牌,以點帶面提升整體水平。
遠與近——
延伸服務鏈條,創新治理手段,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
“以前辦證要走20多分鐘去社居委,對我們老年人來說很不方便,現在下樓在小區里就能辦好。 ”日前,在“心連心”黨群服務站辦好養老資格認證后,合肥高新區蜀麓中心車城小區70多歲的劉奶奶非常高興。
服務,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任務。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我省推進資源力量下沉,不斷強化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服務功能。
各地全面開展黨建引領小區(網格)管理,調整優化網格設置,推動綜治、城管、信訪等各類網格整合成基層治理“一張網”。全省社區共劃分網格2.7萬個,配備專兼職網格員5萬名,建立小區(網格)黨組織1.5萬個,把黨的組織和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
阜陽市推廣“四事四權”工作法,努力做實網格管事、抓好五老調事、強化支部說事、引導群眾議事,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統籌各類活動陣地,各地普遍把黨建、治理、服務等功能整合進黨群服務中心。全省街道、社區普遍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在小區(網格)建立黨群服務站3699個,培育和引進社區服務、專業調處等社會組織,積極推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務模式,努力為群眾提供專業化、精細化、便捷化服務,讓黨員群眾感受到組織在身邊、服務在身邊。
物業服務管理,是居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基層治理的一大難點堵點。
去年,省委組織部會同省住建廳,制發“皖美紅色物業”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探索建立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聯動機制,創新黨建引領城市小區治理的有效路徑。
一年來,全省住宅小區黨組織組建率、物業服務覆蓋率、業委會組建率分別提高了35%、34%、23%。經推薦把關,去年底命名了56個小區為首批“皖美紅色物業”示范小區,有力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落實專項經費,做強服務保障。各地按照市轄區的社區不低于10萬元、縣(市)的社區不低于5萬元的標準,落實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社區黨建工作經費普遍達到10萬元。六安市按照社區常住人口規模確定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最低標準,3000戶以下12萬元、3000—5000戶16萬元、5000戶以上20萬元。
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治理手段。各地積極把街道社區納入市、區信息化建設規劃,推廣“互聯網 黨建”“智慧黨建”等做法,統籌推進智慧社區基礎建設、系統平臺和應用終端建設,把信息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一線,讓群眾需求能夠及時反映、迅速解決。
馬鞍山市122個社區全部上線運行“大管家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有效解決基層“系統門戶多”“數據重復填報”等堵點痛點問題,著力構建網格發現問題、社區精準吹哨、市區分級派單、部門應哨報到的閉環系統。
疾風知勁草。近年來,在應對疫情防控等大戰大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全省近3萬個街道社區黨組織、40多萬名黨員干部迎難而上、沖鋒在前,經受了考驗、發揮了作用、彰顯了價值,鮮艷的黨旗始終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安徽日報記者 黃永禮 見習記者 班慧)